《红楼梦》贾母带刘姥姥去拢翠庵,顺便“教训”了妙玉。老太太从来待人和善,对妙玉翻脸在于妙玉的性格与贾家格格不入。贾母为什么要去栊翠庵教训妙玉呢?

贾母去拢翠庵,看似游览大观园,实则曹雪芹已经暗示她去的不应该。贾母一进门就说“刚吃了酒肉,恐冲撞了菩萨”。明明知道不应该还去显然是故意。拢翠庵不是必游之地,她们也没烧香拜佛,就只让妙玉“殷勤”伺候一回,烧水煮茶,端茶送水。问题是贾母进门前才喝完。
贾母对妙玉的态度,若结合妙玉性格看,就知道她为什么一定要走一趟拢翠庵。皆因借刘姥姥杀一杀妙玉的脾性。妙玉当初是贾元春省亲时,专门聘请的拢翠庵主持。为贵妃省亲提供最优质服务。
选择妙玉,也有几个原因。一,妙玉带发修行的身份适合长期驻留大观园,真要是出家人,反而不方便。二,妙玉的容貌、出身、学识都是优中之优。换成馒头庵的净虚等姑子不行!三,妙玉师父临死前不让她回原籍,一定买通了林之孝家的,让妙玉日后进贾府,躲避外面的红尘侵扰。
细看妙玉出身、经历到林之孝家的接她进贾府,林之孝女儿又叫林红玉,可知妙玉当与林黛玉互为影射,这不多提。妙玉师父死前不让她回原籍,结合邢岫烟说她因不容于权贵躲来京城,就知以妙玉的性格孤身在外将举步维艰。
[世难容]说妙玉:气质美如兰,才华阜比仙。天生成孤僻人皆罕。你道是啖肉食腥膻,视绮罗俗厌。却不知太高人愈妒,过洁世同嫌。可叹这,青灯古殿人将老,辜负了,红粉朱楼春色阑。到头来,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。好一似,无瑕白玉遭泥陷,又何须,王孙公子叹无缘。
什么叫“风尘肮脏违心愿”?八十回后续书将之写为被强盗掳去根本不对。妙玉不容于世,自成“畸人”,槛外人。就是与这世界的“风尘肮脏”划清界限。她躲在大观园拢翠庵称心如意,出去面对红尘权势就是“违心愿”。贾母这次“折腾”妙玉,就是让她尝尝“违心愿”的不如意。
妙玉性格孤僻,杜绝俗流。来到贾府后,别说像馒头庵的净虚师徒,地藏庵的圆心等巴结恭敬,就是贾家人也不放在她眼里。林黛玉品不出五年梅花雪水,她张嘴就是“大俗人”。以林黛玉的性格竟然都忍了。老实人李纨一语中的,说妙玉“讨厌”,揭开她不好相处,“客大欺主”现实。
妙玉是贾家下帖子请来的客卿,地位与贾家人平等。这与贾雨村那种上门拜见认作侄儿,清客詹光、单聘仁之流门下走狗不同,相当于贾府延请的“老师”。但是,客卿也好,门下走狗也罢,客人也行,都要客随主便,断然没有主被客欺的情况。
可是李纨想要一枝拢翠庵的梅花,因深恶妙玉为人不愿意去,只有叫贾宝玉去求。还说别人断不能行。可见贾家人基本都不去拢翠庵。邢岫烟去找妙玉说话,竟让贾宝玉大为惊讶。妙玉在贾家格格不入太过。
如果不是贾母带队闯进来,估计妙玉能把所有人拒之门外。就算进得来也是冷淡接待,想要她笑脸相迎,亲自烹茶伺候,根本就不可能。
主人是好主人,客人却太无礼,这样的主客关系正常么?李纨“厌恶”妙玉,等于贾家绝大多数人都厌恶她。那么,贾母有机会教训一下妙玉的嚣张,岂不是正常!刘姥姥来贾家打抽丰,嗟来之食,被贾家当女篾片戏耍。她与在贾家寄人篱下的妙玉、薛家和林黛玉没区别,都是吃贾家这口饭,吃法不同罢了。
刘姥姥被戏耍,妙玉再被贾母指使着伺候,该是什么心情?刘姥姥皮糙肉厚不在乎,妙玉必然兔死狐悲!贾母要的就是让妙玉知道,谁才是这家里的主人。包括对薛家,前后住了五六年,怎么明示暗示撵不走,那就要接受被呼来喝去的境况。
薛姨妈不久后就体会到不自在。贾母不痛快想要打牌,薛姨妈哪怕回家了,也被丫头强拉过来陪着玩。这与妙玉被吩咐泡茶,泡好了才说不吃六安茶,回说老君眉后再问什么水,以及把刘姥姥当女篾片戏耍何其相似。
贾母不介意善待客人,你看李婶娘来贾家看望李纨,贾母给了多高的接待规格。问题是妙玉也好,薛姨妈也罢,她们的为客之道已经“失礼”,也就由不得贾母“以彼之道,还施彼身”。
妙玉除了长得不像黛玉,其家庭出身,命运遭际,都与黛玉差不多。按说,贾母一向是怜贫惜老,爱护少年的,尤其是像黛玉、宝玉这样的同龄人,贾母更会由此及彼爱屋及乌。比如对秦钟、宝琴等人,哪怕是清虚观里一名剪灯花的小道士,贾母都会心怀慈悲,极力爱护。然而,就是这样的一个贾母,唯独对王夫人亲自下帖子请来地妙玉,却显得十分尖酸刻薄。
贾母探访妙玉“居心不良”
贾母陪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,却不请自来的去了妙玉的栊翠庵。这是唯一一个与贾府的主人毫无血缘关系、却又是被王夫人亲自下帖请来的“外来客”。与三春和钗黛不同,说得通俗易懂一些,妙玉不过是来荣国府里打工的。只是,她与其他女仆的工种不一样而已。而贾母一路走来,观光视察的都是与她有亲密关系的人,比如探春的秋爽斋,黛玉的潇湘馆,宝玉的怡红院,以及走马观花地看了看迎春与惜春的住所,最后才来到了那个一直宣“扬金玉良缘”女主的“蘅芜苑”。
贾母对宝钗的住所,以及对宝钗室内的装饰风格是怎样的态度,就不多赘述了,几乎可以用怒不可遏来形容。这也等于间接否定了宝钗作为宝玉妻子候选人的资格。贾母的潜台词是:“像你这种标新立异,有着特殊癖好的女子,根本不适合给我家宝玉做媳妇,太不吉利了。装饰风格简直跟活寡妇差不多。我最忌讳这样的人。”
如果说贾母视察宝钗的住所,也算“事出有因”的话,那么,她特意到栊翠庵来一趟,可就有点令人困惑了。况且,贾母自己也说了,我们刚吃了酒肉,怕冲撞了菩萨,就不进去了,只在这院子里坐坐,吃杯茶就走。
既然明知吃了酒肉,又何必专程到这佛门净地走一遭?难道在院子里就不怕冲撞菩萨吗?万一菩萨也正在院子里散步赏景、观花吹风呢?你一进去,岂不是恰好冲撞了菩萨?况且,那时候也没有保温瓶,喝茶都是要先烧水来沏茶的,可不是逗留片刻就能走得了的。
待妙玉差人把水烧开,再用茶来招待贾母一行人,也是挺繁琐的一件事,而妙玉生性孤僻,一向喜欢清净惯,必然不喜欢这些人来打扰。可是,贾母却不管这一套,并不会事先征询她的意见:“我的地盘我做主,爱打扰谁就打扰谁、爱去哪儿去哪儿。没有你不耐烦的份儿。”于是乎,贾母二话不说,领着刘姥姥径直就走进了栊翠庵。
贾母借力打力,狠狠羞辱了一下王夫人的“座上宾”。
起初,我还以为是贾母恰好走到这里口渴了,所以才不请自来。后来发现,贾母并不口渴。当妙玉递过第一杯茶时,贾母先说了句:“我不喝六安茶。”由此可见,贾母也并没有到“渴不择茶”的地步。
妙玉忙答道:“知道,这是老君眉。”很奇怪,妙玉怎会知道贾母不喝六安茶呢?功课做得很到位呀,莫非有人私下差人嘱咐过她?一个自称置身红尘之外的人,怎么如此的“老于世故”,还懂得投其所好了?
贾母见状,也只好接过了“老君眉”,却只是象征性地喝了一口,接着便将剩下地茶水递给了身边的刘姥姥。贾母此举何意?如果因为妙玉没给刘姥姥准备杯子,她完全可以直接吩咐:“给我这老亲家也倒一杯茶来,转了这会子,想必这老亲家也渴了。”
可是,贾母并没有这样吩咐,而是直接把自己的半杯茶给了刘姥姥。这说明,贾母让妙玉烧水沏茶,并不是为了喝水。甚至有点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的感觉。那么,贾母此行到底是为什么呢?
贾母此举,倒更像是为了给王夫人难堪。言下之意:“这就是你请来的人,没有教养,不懂礼数。客人来了,都不知道预备喝茶的杯子。”其次,也是想借刘姥姥之口,来客观评价一下妙玉这个“人”。刘姥姥接过杯子,尝了一口,说道:“嗯,好是好,就是淡了些,要是再熬熬就好了。”
贾母会心地笑了:看吧,这就是妙玉,人如其茶,火候欠佳,为人浅薄,淡而无味。”更有意思的是,做出这个评价的人,并不是贾母,而是王夫人的娘家人——一个贫贱鄙俗的乡下老太婆。妙玉与刘姥姥,一个是王夫人亲自请来的“座上宾”,一个是“缘分悠久”的娘家人。无论谁羞辱了谁,都是在打王夫人的脸。
不知贾母是不是在蓄意报复,在一行人视察到黛玉的潇湘馆时,王夫人也曾当场拒绝了黛玉的敬茶,让黛玉颇为尴尬。这令贾母很不开心,并借题发挥地说黛玉的窗纱旧了,也没人给换。言外之意,你这二舅妈是怎么当的?连黛玉的窗纱旧了都不知道,可见你平时对她关心不够。就知道一天到晚歪心邪意的胡琢磨……
不由心念一转,好吧,今天我老婆子就拜访一下你请来的那位高人,看她是何方神圣,以至于令你如此费心,还亲自派人去请?你的心思都用在这些不三不四的人身上了,怎么能腾出空来关心黛玉?于是,贾母就带人来到了栊翠庵,并直接拒绝妙玉的“第一杯茶”。谁知,妙玉早有准备,居然端来的不是六安茶而是老君眉。贾母见无法继续拒绝,只好借刘姥姥之口来“品评”妙玉的茶。
气得妙玉当即翻白眼,也不理会贾母了,心中暗骂:“不识抬举的老太婆。居然把我精心给你准备的茶,让这老婆子糟蹋了。真是暴殄天物,居然还给她一个做品评的机会。她怎配品评我的茶,这不是羞辱我吗?”因此,妙玉拽了一下黛玉和宝钗的衣襟,扭头便走。
按说,妙玉这种行为是非常失礼的,毕竟,客人还在院子里呢,你扔下就走,这合适吗?况且,贾母还是你的大老板,居然连句“失陪”都没说,这不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么?
虽说妙玉的行为很失礼,但反观贾母,又何尝不是来寻衅滋事的呢?你又不是真口渴,何必来叨扰一个喜欢清净的“出家人?”其实,贾母的目的很明确,就是在给王夫人找难看,包括后来当众斥责宝钗的住所“太不像话,犯忌讳!”
要知道,宝钗和妙玉可都是王夫人弄进府里来的人。只有黛玉和湘云才是贾母接进来的。这婆媳二人的矛盾从未发生过正面冲突,可这侧面的冲突却从来没有停止过。每次王夫人试图给黛玉点颜色看看,贾母都会以“更深”的颜色“给回去”。